参赛细则
关于举办山东大学首届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大赛的通知
为全面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贯彻教育部“深入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行动计划和山东大学第十五次党代会建设“数智山大”要求,推动人工智能在学校教学、科研、治理、服务等领域的深度赋能,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交叉优势,依托学校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平台,利用山东大学智能体开发平台,进一步激发全校师生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热情,推动校园场景的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现面向一校三地举办山东大学首届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大赛,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数启山大,智创未来
二、活动时间
2025年5月至2025年9月
三、参赛对象
山东大学全体在校学生、教职医务员工
四、参赛作品主题
1.教学创新赋能:聚焦人工智能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应用,探索人工智能在提升教学质量、优化学习效果、学生能力多维评价与个性化培养等方面的实践方法。
2.科研效能提升:聚焦人工智能在科研领域的创新应用,探索人工智能在助力科研人员提升效率、突破科研数据处理瓶颈及跨学科协作壁垒等方面的创新路径。
3.校园智慧管理:关注校园管理智能化升级,探索人工智能在实现管理流程自动化、资源配置精准化及提升管理服务效率等方面的实践路径。
4.校园生活服务:着眼于改善师生校园生活体验,探索人工智能在实现服务个性化,提升日常生活便捷度与幸福感等方面的创新路径。
5.社会服务:聚焦学校服务社会的使命,推动高校数智资源向社会赋能方面开展的人工智能应用创新。
大赛鼓励参赛选手与相关管理部门、学院等相互对接,挖掘需求、提出解决方案。
五、参赛作品要求
参赛者提出并实现面向山东大学校园场景或社会服务的智能体应用。具体要求如下:
1.技术要求:参赛作品应基于山东大学智能体开发平台进行开发,不依托山东大学智能体开发平台自主开发的作品单独提交评审。
2.功能要求:设计需面向实际问题,保证功能实用、操作便捷且支持后续拓展。
3.创新要求:作品需在理念、技术或场景中体现一定创新性。
4.原创要求:作品需保证原创,严禁侵害他人作品版权等行为。
5.文档要求:需提交结构清晰的智能体功能和使用说明文档。
6.验证要求:通过实际应用场景验证功能完整性与运行稳定性。
7.演示要求:提供不超过5分钟的演示视频,全面展示作品的功能、操作流程和实际应用效果。
注意:本次大赛的参赛作品不应涉及政治、民族、宗教、暴力、色情、封建迷信活动或其他与校园文化、师生价值观冲突的内容。
六、大赛安排
为方便全校师生获取大赛信息,学校已开设大赛专题网站(https://aihub.sdu.edu.cn/aiic/),用于后续大赛的信息发布、在线报名、技术文档下载、及参赛作品提交等。
(一)参赛队伍报名(即日起至6月15日)
本次大赛以团队的形式报名(每个团队不超过5人,每人限报一个团队,可单人独自成队。师生可混合组队),鼓励跨学科、跨单位联合组队。
(二)相关技术培训(5月27日至6月15日)
本次大赛将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开展相关的AI技术培训、案例讲解及技术答疑。
首次培训将于5月27日(星期二)晚19:00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邵逸夫科学馆一层邵馆报告厅举行。后续线下培训将在一校三地分别开展,具体培训时间、地点将于大赛网站另行通知。
(三)参赛作品开发(即日起至8月31日)
向参赛队伍山东大学智能体开发平台及相关资源,各支队伍进行参赛作品设计、开发与测试。
(四)参赛作品评审(9月中下旬)
大赛将基于山东大学智能体开发平台的智能体作品和独立作品,分别组织评审委员会从提交参赛作品的创新性、实用性、完成度、技术难度、资料完整性和用户评分等维度对参赛作品进行评审,评审结果于9月下旬公布。
七、奖项设置与参赛权益
(一)奖项设置
本次大赛将设置特等奖3个,奖金10000元;一等奖若干,奖金6000元;二等奖若干,奖金3000元;三等奖若干,奖金1000元。
另设优秀独立作品奖以及纪念奖若干。
奖金为税前金额,奖金将发放给开发获奖作品的团队负责人,团队内的奖金分配方案由团队自行协商决定。获奖者需依法纳税。
(二)参赛权益:
荣誉激励:获奖团队将获得对应奖金和相关荣誉证书,在学校官方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报道,提升个人和团队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项目转化:优秀作品有机会直接与学校真实业务系统对接,凡是被学校实际业务采用的作品,学校将另行投入资金、人力、技术等保障,帮助团队实现技术落地。优秀作品可以免费由济南市智能技术与装备概念验证中心对技术可行性和商业前景等进行验证。
成果展示:优秀作品将会在学校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平台进行展示。
实习推荐:获奖成员将有机会获得相关企业的实习推荐机会。
八、联系方式
蒋老师 0531-88364731
阮老师 0631-5686907
山东大学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大赛技术支持QQ群:369413056
数智化支撑研究院
党委学生工作部
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
共青团山东大学委员会
科学技术研究院
2025年5月21日